茶之书

三、道与禅

三、道与禅一个人若能掌握生命艺术的精髓,便可称作是道家的真人。对这样的人来说,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他磨练自己的心智,好隐晦入悠悠大众之中。  众所皆知,禅与茶两者的关系深远。前面已经提及,茶道仪式是由禅宗茶会发展而来的。而道家始祖老子这个名字,也与茶的历史紧紧相连。中国的童蒙教科书写道,对客人奉茶的习俗,乃是源自于关尹。他是

四、茶室

四、茶室  茶室必须依循某种个别特定的品味来建造,乃是在遵照一项重要的艺术原则:若要淋漓尽致地赏玩艺术,就必定得真诚面对此刻的生活与生命。这并非是说无需考虑将来人们的观感,而是应当更试着去享受当下;这也不是在说无需尊重过去留下的作品,而是应该试着将前人的果实融入自己的胸怀中。  由石材砖瓦结构的传统所孕育而出的欧洲建筑师,在面对木头青竹搭设而成的日本屋舍时,

五、艺术鉴赏

五、艺术鉴赏  如何将情事透露给读者观众知悉?关于这点,无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艺术家,都深知运用暗示手法所能发挥的功效。凝视着框中的巨作,有如望向一道窗外,脑海中泉涌意象,即成了那端浩瀚无垠的远景,对此谁能无动于衷呢?  听过“伯牙驯琴”,这个隐含道家思想的传说吗?  昔者有一梧桐神木,耸立龙门峡谷之中,实乃林木之王者。高可抬头与天上

六、花

六、花  只要熟知我国茶道与花道的讲究之处,必定会注意到它们对花草,那有如信仰般的礼敬。大师们绝不会任意摘取,而是按照心中的美术构思,一花一枝,细心挑选。剪下的数量一旦有任何超过需要的部分,可是会让他们大为惭愧。  春寒料峭的拂晓,天色仍然将明未明之际,鸟儿们早已开始窃窃私语。回荡在枝叶间,声声扬抑的鸟语,固然为人所难解,但难道你不也觉得,它们是在向身边伴侣

七、茶人风范(Tea-Masters)

七、茶人风范(Tea-Masters)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永远试图与宇宙万物的调性保持和谐,就连迈向死亡的未知世界,也都早早准备妥善。“利休最后茶会”,永远都占据着悲剧之美的最高点。   宗教中的“未来”,反而在我们身后;而艺术里的“现在”,则是“时时刻刻”。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

序二、高冈仓松照天心 李长声

序二、高冈仓松照天心  李长声冈仓天心的亚洲主义思想很“朦胧”,结果就轻易被政治利用,使他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先觉,以致战后其大名一度跟法西斯主义一起被遗弃。  五浦在茨城县东北端,从东京上路,奔驰两小时就到。东临太平洋,松林苍莽,波涛浩渺,风景殊佳,而冈仓天心在此度过自号“五浦钓徒”的晚年,更使它出名。天心有一首《五浦即事》:“蝉雨绿沾松一村,鸥云白掠水乾坤,名山斯处托诗

一、一碗见人情

一、一碗见人情  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开始是作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致,步入了诗句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茶道。盖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

序一、一碗人情,百年茶典 蔡珠儿

序一、一碗人情,百年茶典蔡珠儿  冬日煦暖的午后,麻鹰在海畔悠悠盘旋,我坐在窗边捧读这本《茶之书》,但觉心怡神荡,通体轻盈,乘着阳光的金丝,飘然远举,缓缓脱离这海隅小岛,像麻鹰般飞到天际,鸟瞰山海,纵览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琐碎芜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平滑完整,轮廓脉理鲜明,你俯仰其间,游目四顾,于是看得更加开阔清楚。好书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冈仓天心

二、茶的饮法沿革

二、茶的饮法沿革   茶,则呈现出东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心绪。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和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地代表中国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在此且让我们借用已经相当浮滥的美学术语,将它们挂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流派之名。  如同艺术品,茶也需要一双大师的巧手,才能泡制出最高贵的质地。茶有好与坏之分,正如画有高和下之别--

译后记

译后记那一天,朋友通过妹妹丢来了几张复印件:“试试看吧,你应该蛮适合的。”几个月后,这项当时未曾设想太多的尝试,竟然真的成为一项成果,有幸堂而皇之,活生生摊展在读者眼前,也就是这本《茶之书》的由来。说来有点惭愧,其实关于喝茶一事,我懂得并不多。无论是关于茶文化的知识面,或者品茶的感官面,我不仅称不上专家,更难称略知一二,甚至连副皮毛都没有。例如多少年份、哪家厂、用什么包装印鉴的陈年普洱茶饼,价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