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2007年的冬天,我在哈佛大学与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会面之后,又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拜访了另一位Michael,就是今天要为你介绍的人物,迈克尔·沃尔泽。他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也被称为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过和桑德尔比起来,沃尔泽就是老前辈了。

沃尔泽出生于1935年,196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是去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中间又回到哈佛工作了14年。1980年,他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聘为终身研究员。这个高等研究院在学术界的地位非常高,爱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后20年就是在这里工作的。

1971年,沃尔泽在哈佛教书的时候,和另一位教授合作上过一门课,主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合作者是谁呢?就是那位才华横溢的狐狸型哲学家诺齐克。前面我们讲过,诺齐克是一位自由至上论者,但沃尔泽的立场偏左,属于社会民主派。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学生们看得不亦乐乎。

可能是他们感到课堂上的辩论还意犹未尽,他们各自都去写书,把自己的观点充分阐发出来,结果产生了政治哲学的两部名著:一部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另一部是沃尔泽的《正义诸领域》。

沃尔泽发表过大约30部著作,其中《正义诸领域》,和另外一部《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都被视为当代政治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沃尔泽那么多作品中,我特别偏爱他的一篇论文,题目是《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所以,我在拜访沃尔泽教授的时候,刚刚坐下来不久,就谈起了这篇论文。

我向他请教,你能算是社群主义者吗?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辩论还重要吗?他回答说这种标签不适合我,其实标签对大多数学者都不适合。他还认为,社群主义的批评总会再次反复,但那场辩论已经过去了。

我继续问他,有人说,是你1990年发表的文章,终结了那场辩论,你自己怎么看呢?。他笑着回答说:也不能这么讲吧,不过我的文章可能起到了一点点作用。

为什么我会对这篇文章特别偏爱呢?不仅是因为它在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辩论中很有影响,而且更主要的是,它帮我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一个大问题。

下面我就来和你分享,我究竟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重要的启发。

奇怪的个人主义

那个困扰我的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个人主义怎么可能会出现?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个人主义这个观念其实非常奇怪。它是假设,先有单独的个体,个体组成了社会,社会又造就了国家。但这种想法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常识啊。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从来就不存在单独生活的个体。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邻里、社区以及更大的共同体之中。

比如你一出生,首先知道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隔壁小红的邻居,知道自己是学校里哪个班级的成员。可能要到十几岁才会想到,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对每个人来说,群体当然是在个体之前就存在的,个人也总是在社会关系中成长的。所以社群主义的观点似乎才更符合现实,明明是社会构成了个人,而不是个人形成了社会。

那么,个人主义这种观念怎么会出现呢?不仅出现了,而且还形成一种思想传统,到了现代社会,不只是思想家这么想,普通人也会觉得个人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你想,如果这种个人观念根本就是虚构的,却还成为了自由主义的基础。那自由主义的整个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沙滩上,随时都可能轰然倒塌!

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不解。直到1994年,我读到了沃尔泽的那篇文章,才一下子豁然开朗。

原子化的个人与高度流动的社会

文章的开篇指出,社群主义批评自由主义的个人观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种原子化的个人;但又批评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成一个对公共事务冷漠、人人自我中心的社会。

但沃尔泽犀利地指出,这两个批评是相互矛盾的,你不能批评这种原子化的个人是虚构的,又批评这种虚构的个人实际上造成了有害的影响。这就好像是说,一个故事里虚构的小偷,结果在现实中真地偷走了你的钱包。

那么,沃尔泽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呢?

他认为,个人确实是被社会塑造的,社群主义的这个观点没有错,但社群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已经改变了,正是这种新型的社会,才造就了自由主义的那种孤立的个体。

现代社会的转变,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流动性,总是在不停地移动和变化。沃尔泽分析指出,高度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地理上的流动,这很好理解,现代人的迁徙越来越方便了,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文化的障碍。

其次是社会身份的流动,子承父业的传统状况越来越少见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很容易变动。

第三是婚姻的流动性,现代的婚姻和婚姻构成的家庭也变得更加不稳定。而家庭是所有人开始进入的第一个社群,家庭不稳定了,自然也会影响新一代人对社群稳定性的认知。

最后是政治上的流动性。人们的政治信仰更容易发生变动,更容易改变自己支持的政治派别。

自愿型的社群与后社会的状况

那么,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中,社群还存在吗?人们还有社群关系吗?

当然有。但主要的类型改变了,沃尔泽把它叫做自愿型的社群。它和传统社群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一种自愿的联合。自愿的意思是,如果想要退出,你总是可以退出。婚姻是自愿的,就意味着你总是可以离婚。

新型的社群也是这样,比如你参加了一个马拉松俱乐部,参加一个公益环保组织,加入了民主党或者共和党,这些都会构成你的社群关系,都会塑造你的身份认同或者归属感,但它们都是你自愿加入的,你也可以自愿地退出。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好吗,既能拥有社群,不再孤立,又没有失去自由和选择的机会。但沃尔泽指出,并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自由是有代价的。

你想啊,更容易改变的社会关系,就是不稳定的关系。这倒不一定是因为现代人总是喜欢改变主意,更重要的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高度流动。

比如你很喜欢自己参加的那个马拉松俱乐部,但因为你要搬家了,就不得不退出。如果其他人也有自己的原因放弃了,那俱乐部就只好解散。

沃尔泽把这个高度流动的社会状况,叫做后社会的状况。

我们还能恢复传统的社群吗?

现在,回到开头的那个大问题,那种孤立的、所谓原子化的个人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这种后社会状况塑造出来的。沃尔泽把这种个人观念叫做后社会的自我。

自由主义者支持这种后社会的自我,这让我们可以自愿地联合,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但社群主义者却为此悲叹。

那么,能不能恢复传统的社群?让人们重新找回那些稳定的依恋关系、深刻的归属感以及可靠的生活理想呢?

这很难做到。因为你无法限制那些自由:移居自由、社会阶层流动的自由、婚姻自由以及政治认同自由。

所以沃尔泽说,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但与此同时,自由社会造成的忧伤、失落和孤独,以及政治冷漠等等后果也会如影随形。所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也不会消失,它注定会周期性地反复出现。

东西之别还是古今之变

最后,我想和你聊一聊沃尔泽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说中华文明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明是个人主义的,但听过这一讲之后,你就知道并非如此。

其实,所有文明开始都是群体主义的。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是先诞生在一个社群之中,对自我的理解都是从我是父母的孩子,我是家族的一员开始的。所以人们常说,个人与家庭、与自己的故乡,是血肉相连的。

只有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体会到,这种血肉相连只是一个比喻。因为你总是可以离开任何一个特定的社群,这并不会让你变成一个完全孤立的原子,因为你总会进入新的社群。但你会发现,真正血肉相连的,只是你和你自己。

毕竟,人的身体存在是个体的存在,这个物理事实只有在现代才获得了更加重要的文化意义。在现代社会,把自己首先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才更容易讲通关于你自己的故事。这就是现代社会发生的个人主义转向。

所以在我看来,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这并不是东西方的差别,而是古今之变。

问答

最后,我很好奇,你是怎么理解自己的,你会把自己首先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吗?欢迎到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故事。

编辑按:课程更新期间(2020年2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刘擎老师在知识城邦陪你每天打卡学习。点击关注刘擎老师的知识城邦账号,收看老师每天的小加餐。

 划重点

1、沃尔泽认为,个人确实是被社会塑造的,但它是被不同于传统社群的现代社会塑造的。

2、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流动性,主要包括地理、社会身份、婚姻和政治上的流动。

3、高度流动的社会中,出现了新型的自愿型社群,它和传统社群的最大差别在于它是自愿的联合,你可以自由退出。由于社会的高度流动,这种社群很不稳定。但我们很难恢复传统社群,因为我们无法抛弃那些让社会变得流动的个人自由。

网友互动

不矛盾啊,电影里虚构的小偷线下的粉丝,学着小偷的手法,偷了你的钱包,有什么不可以呢

作者

回复

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哈哈你说的有道理,小偷的比喻确实有点misleading,也许换一个说法吧:社群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水,水这种东西是虚构出来的,但同时又批评洪水氾滥的现象,沃尔泽认为,这样的两条批评是矛盾的,两条批评不可能同时成立。不过,这里的比喻终究是为了方便的理解,这个新的比喻也可能催生出新的误解,最安全的做法,也许还是去看看沃尔泽那篇文章是怎么说的吧。如果能让你产生这样的兴趣,那这节课也算是多少实现了一些自己的价值:)

              

~~~~~~~~·····

~~~~~~~~·····

我有点奇怪,社群是由个人构成,非要把他们对立起来分成两种主义,他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在思想和现实中都允许两种主义存在不可么。(动辄就贴上主义的标签,实在是令人不爽,给人一种极端化的感觉)

作者

回复

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不喜欢这个词的话,理解成主张如何?

              

~~~~~~~~·····

~~~~~~~~·····

我是一个共同体内在于自己的独立个体。(不知道怎么表达了????)认为个体自主性的实现可以完全脱离社会框架,是一种自我欺骗式的放逐。个体之自我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创造,我们对于自我的思考不可能逃脱社会给定的框架和舞台,即使这个框架是可以慢慢变动的。

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独白的我。唯独我们内心真正体察到这一点,通往个体自由的旅程才真正开始。

我想只要严肃思考和讨论,社群主义与和我们之前谈到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对立的,相得益彰。

~~~~~~~~·····

~~~~~~~~·····

沃尔泽的观点给我的启发是,个人主义的诞生源自一种不适应,是传统的社群主义在面对高度流动性的社会时所产生的一种错配。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如果还是基于社群来认识自身的话,会因为缺乏稳定的归属感而感到不安。从这个角度讲,个人主义的产生是在弥合这种不适应,并在个人如何自处的问题上,给个人与社会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回应这种高流动性的社会现实。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溯这种不适应的源头,会发现它与萨特的存在就是虚无有关,与尼采的上帝死了有关,甚至还能追溯到一些更远的东西。

意识到个人主义的这种根源以后,我发现自己这几年,其实也在一点一点地经历这种古今之变。以前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当前的归属,毕竟找到这种归属,会巩固自己所感受到的道德感与责任感。但过去这些年,我辗转于各处留学、实习,工作后至今也没有成家;虽然也找到了一些新的社群,但出于各种原因,对一系列社群关系的归属感却总是比较稀薄的,甚至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疑惑过,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群,又该以何种姿态来生活,随后也就逐渐地接纳了原子化的个人观念,并开始尝试以此为基础做出选择。

~~~~~~~~·····

~~~~~~~~·····

我觉得我会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我很快认识到了个体之间的是有差别,并且差别巨大的。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我们应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了机器的正常运作,而甘做里面最不起眼的部件,可也一直觉得,假如我们大家都去做螺丝钉,都去做机器的部件,那么谁来设计、创造、改进这个机器呢?只有独立的个体,才拥有这样的能力。我理解沃尔泽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社群主义是他试图协调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结果。他对待平等的方式,使他看起来像是一位社群主义者,这种方式来源于激进民主传统和他特殊的方法论,即建立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情境化方法。这种传统和方法,也促使他将民主程序视为高于实质结果、现实生活高于哲学职业以及真实对话高于理想对话。

~~~~~~~~·····

~~~~~~~~·····

说到传统社群,有个中国特色的词---- 单位。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进了一个单位就极有可能一直干到退休,跟日本企业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前的终身雇佣制差不多。这种社群/集体为个人提供了归属感、安全感和身份认同,虽然它的强集体弱个人的精神基调对于人是一种禁锢,但在今天已步入后社会、飘在路上的自由个体看来还是甚为羡慕。

如今,传统意义上的单位/社群渐次被现代公司所取代,百分之八十多的人是在中小微企业就业,它们大多稳定性比较差,生存期短则三五年,长则一二十年。这就造成了一个人一生不断变动工作,并往往伴随着迁徙奔波,极度缺乏归属感和社群认同。民主观念和市场经济促进了自由主义,每个人都有择业、流动、选择社群的自由,但同时,自由也使得人失去与他人稳定长期紧密的联系,人原子化了, 成了自由主义的孤立个体。我们心中总有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忧伤,人与社会越来越疏离,心变得越来越冷漠。

而新生的自愿型社群,比如微信群、朋友圈,虽然能够产生类似单位集体和大家庭的感觉,却无法具备传统社群实实在在的较为完整的依靠,它所给予的归属感不足以消解原子化的个人深刻的孤独,短暂的欢聚之后,忧伤再度袭来。

你会把自己首先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吗?也许吧!然而,与其说是看作,莫若说是看清,我是独立的个体,我不得不是独立的个体。自由让我品尝到了权利的爽感,也让我肩负个人命运的重荷。每当自由抛给我一个艰难的抉择时,我就会禁不住想逃到它管辖不到的地方,但萨特说,你的自由等于你的责任,你逃无可逃。独立的个体,你让我喜,又让我忧。

~~~~~~~~·····

~~~~~~~~·····

最后,我很好奇,你是怎么理解自己的,你会把自己首先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吗?

武志红老师新开的心理学课程《自我的诞生》,感觉与今天这一节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我对自己的理解,从小到大,不管是自己的认知,还是周围人的评价,都是你是从属于某个集体,我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人也不这么看。

来到得到学习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想要知道自己是谁,也就是个什么样的独立的个体,导致我甚至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些下意识的隔阂。

到现在,我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或许过去已经为我做出了限制,我还是集体主义的属性更多一些,但是我很愿意自己的孩子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我的孩子,别人的朋友,哪个学校的学生。

最后感谢一下老师能开这一门课程,给我解开了许多思想上的谜团和茫然。

~~~~~~~~·····

~~~~~~~~·····

有一则网上流传的帖子很有意思 :女人认为自己过得很不如意 ,于是她自杀了 。她准备进入天堂的时候 ,一个天使拦住了她 。天使问她 : 你是谁 ? 我是玛丽 ·布莱克 。 我没问你的名字 ,我问你是谁 ? 我是老师 。 我没问你的职业 ,我问你是谁 ? 我是杰克的母亲 。 我没问你是谁的母亲 ,我问你是谁 ? 我住在松树街 2 8号 。 我没问你住哪 ,我问你是谁 ? 最后玛丽决定回到人间寻找 我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 。

人生而无不在社群之中,如上面这个故事,离开所有社群,很多人甚至无法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那么何谈完全独立的个体呢?自我分析是我能够做到人格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独立、经济独立但并非完全、彻底的独立,如实现经济独立,基本需要在一张价值网或协作网中;如思想独立,但独立的思想往往源自一个甚至几个群体的相互启发和借鉴;人格独立,这份独立的人格往往是在成长历程中被所在的社群不断塑造的,无论我扮演的是服从者还是背叛者。

~~~~~~~~·····

~~~~~~~~·····

近几年我们似乎变得更强调个人化或者个性化了,没错,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我们是群体的一员,但是群体也需要尊重个性。

流动性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会独自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和生活;人们很容易因为搬家而离开已经习惯的社区;即便换一份工作,也会离开过去的小圈子,去加入一个新群体。归属感在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了稀缺品,没有了归属感,个体就会逐渐崛起,独狼也就慢慢变多了。

我会把我自己看成是群体下的小个体。这可能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几乎没有什么流动性,因而和原有各个社群的连接依旧比较深。可即便如此,我也非常强调保留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被同化,只不过我的这个个性是基于一个大的规则框架下的,就好像是在一个方块里画圆,遵从大规则,随后尽可能保有自己的灵活。

~~~~~~~~·····

~~~~~~~~·····

沃尔泽说得很有道理,现代社会流动性太强了,个人主义兴起,一单打开就合不上了。

但是,我还是认为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群体的力量也很强。是的,我们能自由进群退群,但凡是路过皆有痕迹,有些性质的群自由进出,可能没人计较,但像换国籍、换性别之类的,别人一定会把你和原生群成员区别对待。更麻烦的是,我们有些群是退不了的,比如时代、基因、文化,所以,我们更可能一直在群体与个体的中间地带游走。

~~~~~~~~·····

~~~~~~~~·····

我觉得,现在社会高度流动性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驱动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个人的思想,也就是老师说的,古今之变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个人发展的不同,在个人的不同生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加入不同的自愿型社群,并且此后动态的调整自己的自愿型社群

 

比如,我从小生活的小城市里,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我的小伙伴们都是固定的社群中固定的家庭,大家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价值观,高考改变了彼此的命运,我从小城市到了一个一线城市读大学,此后大学毕业继续在一线城市工作,我的大多数小伙伴还是继续留在小城市中,就读当地的学校或者做点小生意,虽然我们此后逢年过节也有联系,但逐渐的我发现,我和小时候的小伙伴们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我在逐渐的退出他们已经形成的社群

 

这个社群的主要话题就是各种家长里短的琐事,闲暇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麻将,和八卦各种路边社的消息,我对此并不感兴趣,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了,大家逐渐渐行渐远,到不再联系,我完全退出这个社群,这是我自愿的,或者说是大家不同的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同时,我在逐渐的加入新的社群,我喜欢长跑,于是加入了马拉松社群,讨论各种跑马心得,大家彼此激励,世界那么大,我喜欢到处去看看,于是在知名的旅行论坛上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并且相约一起东京巴黎土耳其

 

随着我个人职业的发展,我认识了很多从事金融财务领域的小伙伴,大家平时经常会对国际时局,金融秩序,股市涨跌,宏观大势等发表各种看法,参与讨论,我又加入了这个社群

 

有一天,突然有人给我推荐了得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参与了很多得到的活动,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我又自愿的加入了基于得到,基于终身学习的共同理念,自发形成的新社群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自己的发展,不断的离开旧的自愿型社群,加入新的自愿型社群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背后是我自己的自我激励self-driven,以及科学技术的赋能(互联网带来了得到APP)

 

同时我也想到了邓巴数,随着个人的不断发展,在超过150人的上限之后,就必然要从150人中剔除掉一些人,同时加入一些人,这或许是从数学层面上解释了自愿型社群不断发展的过程吧

~~~~~~~~·····

~~~~~~~~·····

在刘老师这两讲启发下,我再次思考两个问题:集体和个人责任,和个人到底是什麽?

道歉是表示悔过。不是你做的事,你悔过甚麽呢?为别人道歉,其实是表示自己和此人分界,并且强调自己不是那类「坏人」。政府道歉是否定以前的政府,声明当局政府不认同那时政府的行为,甚至愿意补偿。二战后的德国政府,日本政府,等,道歉是有意义的。意思是:我门没能防止前任政府做出那些不道德的事,很遗憾。可是七十年后再道歉意义就不大了。除非相信鬼神,不然道歉对象都不明确(扭曲历史事实是另一问题,不可混在一起)。

在完全不同历史环境里,一个当时不在场的政府向另一个当时不在场的政府道歉,有意义吗?或许有:意义就是我们承认那时政府不好,表态我们如今不会允许那种行为再次出现。

但这种道歉隔代越多就越没意义。你为父亲道歉或许还说得过去,但要为上几代祖先道歉就荒谬了。反过来说,对方后代也没有资格接受这样的道歉。接受就表示对方欠你,该以道歉或别的方式赔偿。这种思维导致了某些社会中不文明的代代复仇风俗。道歉,赔偿,欠债,复仇,都是相连概念。

所以我认同澳大利亚总理不道歉态度。义大利难道要向罗马帝国欺负过的人道歉吗?但不道歉并不等于不赔偿。一个国家政府可说是一个超时空的体系。它应该从宏观角度以最佳方式平衡人民利益。这样看,补偿某一部分人是为了超时空的民众利益,该不该补偿和补偿方式都在当前利益而不在祖先道德层面上。

原子化的个体,这节课讲解精彩。不过就连沃尔泽都似乎不全面考虑到个人进化。武志红老师课上每天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过去社会对个人进化约制很大,所以只有开悟的人才有可能闯出,极大多数人都停留在集体层次上。「成为你自己」的概念生在蒙田,笛卡尔时代,但直到近六七十年通过心理学进展才逐渐成熟。而成为自己前提是脱离原生家庭。在这个演变下,群体不单单是凭个人兴趣和性格组成,它也是根据个人境界的一个内心组合。「自己」必须突破原生家庭和社会才能达到内心独立和成长,在这基础上便可进化向更宽宏而深刻的集体感。

以往哲学家不重视个人心理发展,容易把个人看成一个定型单位。近百年不但社会变得更複杂,个人也变得更複杂,问题也就越来越有趣了!

~~~~~~~~·····

~~~~~~~~·····

????☕️????☕️????

小时候,到高中读完,都在出生地读书,周围都是熟人

读大学,来到新城市,离开原来的熟悉环境

大学毕业,在新城市里工作,跟大学校友若即若离

工作中的同事也若即若离

再后来慢慢跟老家的熟悉人若即若离

现在已经结婚生孩子,整天都是围绕着孩子打转,又回到熟悉的亲密关系

原来,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就是个人主义的萌芽

只是,在我身上没有真正长大而已

~~~~~~~~·····

~~~~~~~~·····

刘老师,我觉得您这几节课和隔壁武老师的课之间遥相呼应,武老师在引领我形成强大的自我,您在告诉我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安放我的自我,以及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感谢????????????

      回答您的问题,我首先绝对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这个个体因为这个时代赋予的自由,我才有机会去认识这个广阔的宇宙!只是倒退40年,想想我的妈妈,在农村的她只能在合适的年龄嫁人,养育孩子,哪里有其他选项呢?所以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很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高度的流动性也让人越来越没有归属感,仿佛一切都在变。可我认为人们期待的稳定的依恋关系,深刻归属感,可靠的理想生活,本来是就是你这个个体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拥有了强大的自我,是不需要必须有个群体承载你的!现在的问题是太多人没有这种意识,得到任重道远啊!

       回不去的是故乡,可故乡已经在我心中!????????????

~~~~~~~~·····

~~~~~~~~·····

谢谢老师的分享。

当我考虑未来时,我会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回顾自己的经历,反思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会多的考虑,我怎样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

很多时候这两方面的思考是分不开的,只有对自己过去的经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面对未来更好的做出决定。

这让我想起何帆老师在他的课里讲过,只有当一个人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自由,他才可能变得自由。

~~~~~~~~·····

~~~~~~~~·····

原子化个人主义的兴起,源于古今之变而非中外之变!前两天的困惑今天终于解开了!

      让我想起得到其他课程中讲述英国脱颖而出的原因是更早的出现了大规模脱离土地自由迁徙的群体。一个好的道理往往跨过学科仍然能逻辑自洽。今天的课程太精彩了!

来回答一下老师今天的问题:

      我处在经由社群主义去往个人主义的道路之上的一种状态。我出生在农村,个性敏感,恰恰自己的父亲又得不到同族人的尊重。所以内心一直要脱离原来的宗族群体,起初脱离的原因是证明自己很行,再后来发现证明的必要都没有了,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再后来听了得到,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在我一次又一次突破原来自己的过程中,内心慢慢的自由舒展,自内向外的宁静,让我越来越免受外部关系对我的困扰,也不在担心是不同意见者,我大概离自由主义越来越近了。

      期望自己能实现罗胖说的优盘人生,不依赖于任何平台而独立存在,但又不拒绝任何有趣的合作。做个有趣而独立思考的人。

~~~~~~~~·····

~~~~~~~~·····

社会和个体谁在前听起来像鸡与蛋的关系,但不是,所以我同意刘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深究,但是不认同刘老师的结论。个体被社群塑造是没问题的,但是塑造结果并不绝对,个体对社群的塑造的反馈多种多样,于是反向塑造社群。所以个体和社群本来就是高度流动性,存在多样可能的。就像真正的学者不同意被贴上某某主义的标签一样,每个人,只要他愿意思考反省,都不会活到某种描述出的状态中。为了对自己的尊重,活出自己的样子,这是从古以来认真生活的人的选择,无论古今。不过,社会财富允许现在更多普通人进行这种思考而已。

~~~~~~~~·····

~~~~~~~~·····

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随着自己的成长:搬家、转学、住校、换班、升学、社团、兼职几乎把我和我在的社群全部分开过,一开始是茫然,后来意识到自己总在不停的聚散,就有意收敛了自己的情感,大学期间都是以以后会分开的心情在相处,自然会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自己身上,也多了几分平淡。说是分开,感觉其实也就是距离不一样,现在还是会和以前的同学联系,不过没那么紧密,距离再远一点的社群,基本上就没什么联系了,又有新的社群打理。

人总是不断成长,加入一个社群再离开,有的留恋,有的轻松,有的无谓,因为我们最后都会明白,能陪自己自始至终的,也只有自己。或者这就是现在的人才一直不断的追寻的原因?寻找一个永恒的心灵归宿,最后找到了自己。

~~~~~~~~·····

~~~~~~~~·····

1.自我概念的诞生有三个层次,一是呱呱坠地的肉身,二是区分你我的神经系统(镜像实验,自体意识),三是文化价值和意义上的独立意识。

2.王国维说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就是独上西楼。突然有一天,离开社群,独身一人,发现自己跟别人终究有所不同,有了文化价值上的自我意识。

3.先社群后个人完全符合个体意识的觉醒规律,但在觉醒后的组织关系上也确实是先个人后群体。这在古今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知己本来就是超越血缘纽带的突发深度连接。

4.除了知己,自由恋爱、分手、结社、求职、离职、迁移这些过程都需要基于独立、自由的个体认知,不然即便行为上类似,也不过是乡愿一类的跟随模仿。

5.我个人觉得有了文化自我、文化人格之时,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自由。苏格拉底说自己是灵魂的助产士也是此意。只不过古来圣贤皆寂寞,有着文化自觉的的人从未有今天的规模,自发组织关系从未如今天一般的普遍,我认为这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和普及教育。

~~~~~~~~·····

~~~~~~~~·····

几十天的学习,一路思想发展的过程介绍,让我觉得,单一思想理论的形成与被发展,很有生物演化的特征。一个基因的养成,再到成熟,然后再经历下一个阶段的变异,进而产生新的基因组成。哲学上的个体,群体,公平等等概念,也如同基因一样,在一定时间里,基于多种社会,自然等等的因素,在不断地寻找自我基点和存在的可能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谜男方法(The Mystery Method)【中文版】【Mystery】|谜男方法,The Mystery Method,Mystery,男方,the mystery method,中文版,mystery
谜男方法(The Mystery Method)【中文版】【Mystery】
冷读术(精简版本)|冷读术,精简,版本
冷读术(精简版本)
把妹达人2[1].游戏规则(Rules of the Game)【Neil Strauss】|把妹达人,把妹游戏规则,Rules of the Game,Neil Strauss,把妹达人2,游戏规则,rules of the game,neil strauss
把妹达人2[1].游戏规则(Rules of the Game)【Neil Strauss】
追求有术之撩汉指南-310页|撩汉指南,撩汉攻略,追求,有术,之撩汉,指南,310页
追求有术之撩汉指南-310页
追求有术之撩妹指南-288页|撩妹指南,追求,有术,之撩妹,指南,288页
追求有术之撩妹指南-288页
术中电烧伤的预防与处理|电烧伤的预防,电烧伤的预防与处理,电烧伤的处理,术中电烧伤,中电,烧伤,预防,处理
术中电烧伤的预防与处理
《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培训课件ppt(69页)|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培训课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培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课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治疗,盆底,康复,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治疗,培训,课件,ppt(69页)
《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培训课件ppt(69页)
面诊手诊背诊舌诊腹诊...课件|面诊课件,手诊课件,背诊课件,舌诊课件,腹诊课件,诊断课件,面诊手诊背诊舌诊腹诊,课件
面诊手诊背诊舌诊腹诊...课件

历史上的今天:04月29日

2022五一劳动节祝福语大全100句精选

2022五一劳动节祝福语大全100句精选五一劳动节要来了!五一劳动节祝福语简短大全100句精选,一起来看看。微信QQ短信群发技巧五一劳动节如果需要给客户、群批量发消息,可以借助群发工具一键搞定,比如“群发无忧”、“掌上无忧”等app。只要设置后发送的信息,自动带好友的“昵称”。平常‬还可以‬借助‬这些‬工具‬自带‬朋友圈‬点赞‬,自动‬加好友‬。支持在微信、QQ、短信上群发。五一劳动节祝福语【1】

高速公路真的会收取超时费吗?

高速公路真的会收取超时费吗?高速公路真的会收取超时费吗?刚刚看到一则小视频,说他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睡了两个小时,结果下高速时却被强行收取超时费。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高速超时费的概念。还别说,真的有!高速超时费是指车辆在高速公路网内超过24小时,同一条高速线路超过12小时,车主均要缴纳超时费。这个概念我有些不理解,假如从哈尔滨跑到广州,必须要在途中下高速吗?不然就得被收超时费。去年我开到周口的沈丘县,一

汽车前挡风玻璃水没有了,能否用自来水代替?说出来别不信

汽车前挡风玻璃水没有了,能否用自来水代替?说出来别不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几乎是不用玻璃水的,总觉得这玩意可有可无,直到一件事的发生,那次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当时是晴天,天气很好,突然一只大虫子撞死到汽车前挡玻璃上,虫子尸体上的液体流在前挡玻璃上。我很自然地用雨刮刮了一下,谁知道不刮还好,一刮顿时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因为当时是晴天,前挡上又没有水,干刮并不能把玻璃刮干净,反而变得模糊,于是我按下了

为何有些老司机在高速上开车只开100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安全吗

为何有些老司机在高速上开车只开100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安全吗开了十几年的车,跟了十多万公里,超过一半的行驶里程是在高速上,经过观察,你会发现,高速上开车的司机按速度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不断超车型在高速上开车,总有一些司机不知道是急性子,还是真的要赶路,反正开车就是见车就超,左冲右突,不断超车,然后就是一骑绝尘,消失在车流中。这种司机就是不断超车型的司机,他们不愿意跟在别的车后慢慢行驶,只

晚上开长途跑高速,需要注意什么?掌握这些驾驶技巧你也是老司机

晚上开长途跑高速,需要注意什么?掌握这些驾驶技巧你也是老司机有多少人晚上开过长途跑高速公路的?应该是除了节假日之外,晚上跑高速的司机师傅都不多吧?但是一到过节过假的时候,很多人为了避开高峰,于是选择晚上出发,殊不知节假日期间,晚上的车流也大。相对白天来说,晚上跑高速的缺点有两个:一、视线不好。白天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前方视线至少能看五六百米,甚至能看一公里远,晚上开车的话,不开远光灯能看三五十米远,开

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系统有什么作用?

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系统有什么作用?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系统的作用是在油罐车装卸过程中,实现全封闭气体回收,限制油气向大气中排放。即是在油罐车与储油槽之输油管及油气回收管连接成一密闭油气回收管路。油罐车通过卸油管路卸油时,加油站油罐中的油气通过回气管路回到油罐车中。油罐车将油气待会油库进行处理,达到油气回收的目的。油品输入时会因液面震荡起伏而增加油气的挥发和逸散,因此注油管深入油面下方,以减少液面扰动,油

热门专题

云南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
云南综合高中
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报名,开放大学报考,开放大学,什么是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学历,开放大学学费,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开放大学学历,开放大学专业
开放大学
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综合高中能考本一吗,综合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区别,综合高中是什么意思,综合高中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吗,综合高中可以考哪些大学,综合高中的学籍是什么
综合高中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建设,英文网站制作,英文网站设计,美国主机空间,外贸建站平台,多语言网站制作
外贸网站建设
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报名,安徽开放大学报考,安徽开放大学,什么是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学费,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专业
安徽开放大学
云南巨榕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巨榕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巨榕教育集团,巨榕教育
云南巨榕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昆明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
昆明综合高中
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介绍,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电话,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地址,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厂家,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电力管,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管材
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