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升本政治选择题考情分析

选择题共计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就可以。以下给大家总结了选择题考点知识的归纳,大家掌握了以下的知识点最少可以拿48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

(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这样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所以哲学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2)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是知识的综合和升华,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如果说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人们在说明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立。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历年真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

A.一元论和二元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哲学派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B.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C.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D.思想理论对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5: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  )

A.反映论和先验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答案】

1.B考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2.B 考查了哲学的基本派别。按照对哲学基本的问题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了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A 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因此,它的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4.B 考查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分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认为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所以,两者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 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5.D本题考查了思维与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因此,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考点2:物质与意识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物质的定义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其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都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从其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立场出发,都能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存在着对物质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另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人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四、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五、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④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六、主观能动性 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用僵化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历年真题】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空间广延性

C.无限多样性     

D.客观规律性

3.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

A.实践论   

B.反映论

C.矛盾论   

D.先验论

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6.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答案】

1.D 本题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A本题考查了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由此表明,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它是一切物质的

共性。

3.B 本题考查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反映到认识论上,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4.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5.C此题是考查对哲学物质概念特性的确认。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但对世界本原物质的解释和理解各种唯物主义又有区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选项A);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选项B);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做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选项C)的性质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

6.A.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3: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的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等。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是关于普遍了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健作用。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方面,联系构成事物的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联系是运动的前提,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也不能显示运动。另一方面,联系即相互作用,本身就是运动的一种态势。因此,不能离开运动来讲联系,离开运动就不能理解联系。

2.发展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①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事物、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地位的不平衡性;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五、质量互变现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景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的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性,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进而无所作为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和统二的观点

D.本质和现象的观点

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6.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

A.实质

B.总特征

C.核心

D.总规律

7.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     )

A.绝对同一

B.相互分离

C.相互依存

D.绝对排斥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世界的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C.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等。C项中的相反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销蚀等。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根本性质发生变化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突破现存事物的限度,促使矛盾相互转化。

3.C.本题考查规律的本质。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客观的稳固联系,不是思维获得的反映,也不是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4.D.本题考查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偶然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偶然的(基础和支配)偶然是必然的(体现和补充),这是明显带有。既······又······。痕迹的辩证公式的体现。

5.D.本题考查辩证法的扬弃概念。辩证法的扬弃就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而不彻底抛弃旧事物。是事物发展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6.B.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的状态怎样的问题,它的回答一是普遍联系,二是永恒发展。所以说,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C.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考点4:实践和认识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主监理客体的关系

(1)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实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它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认识或理论具有主观反映性,没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②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和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其他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③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它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1)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2)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还必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 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2) 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 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 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历年真题】

1.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说明(  )

A.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每个人的认识都依赖于直接经验

C.书本知识并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知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

A.客观性、无限性 B.客观性、一元性

C.有条件性、有用性 D.有条件性、有限性

3.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生动性和具体性

C.丰富性和多样性   

D.抽象性和间接性

4.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绝对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一元性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表现为(     )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起源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对事物的感性的、直接的认知。所以,认识归根结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C.D三项表述本身有问题。

2.D.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第一,从认识的深度讲,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不可能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完完全全一致,此即真理的有条件性;

第二,从认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此即真理的有限性。

3.D.本题考查了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4.C.本题考查了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都不可能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完完全全地一致。第二,从认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

5.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6.B.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决定外部世界,是先验论。

7.C.真理的本性在于王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检验一种认识足否定具理,既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也不能从纯客观的范围来解决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即它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

考点5: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2

2

2

2

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4)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走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

三、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话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四、生产力的含义及特征

生产力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并为人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只属于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的实践能力的衡量尺度。生产力的主要征是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五、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其主要特征就是客观性。

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

A.政治制度   B.自然科学

C.政治思想   D.思维科学

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数量   

C.生产方式    D.人口素质

3.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

A.上层建筑         B.精神文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

4.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D.各种生产要素的辩证统一

5.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问题上,表述正确的是(   )

A.国体是形式,政体是内容   

B.国体是本质,政体是现象

C.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D.国体是现象,政体是本质

6.社会存在指的是

A.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B.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C.社会的物质财富

D.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答案】

1.C.本题考查了社会意识形态。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从结构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不进入上层建筑且不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另一个是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这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科学、艺术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

2.C.本题考查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C.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经济对社会的单方决定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看社会状况。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 决不能。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4.A.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 。 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

5.C.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6.A.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主要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考点6: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6

4

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时,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两者之间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总要利用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做斗争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就会阻碍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当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之时,为它服务的上层建筑和它是基本适合的;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之时,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两者的矛盾运动也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三、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四、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五、社会形态的演变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一,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其二,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或飞跃。当社会形态的量变积累到超过社会形态本身的度,就会引起社会形态的质变;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次总的解决。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等五种经济社会形态。

六、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

其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

其二,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

其三,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

【历年真题】

1.社会形态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2. 阶级斗争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

C.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D.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4.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阶级斗争         D.先进的社会意识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历史人物的作用

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

C.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D.历史人物创造历史

6.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产品分配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7.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     )

A.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B.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8.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根源于(     )

A.新理念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B.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

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答案】

1.A.

本题考查了社会形态的内涵。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C.本题考查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阶级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打碎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

3.B.本题考查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依据。

4.B.如果生产力低下,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好,只有提高了生产力,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产生,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5.A.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入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6.D.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 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物质利益。 就是说要看是谁掌握了物质利益,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7.A.上层建筑可以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8.C.社会車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现存的生产力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9.D.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网络教育,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答案,建筑施工技术参考答案,高起,建设工程,管理,复习,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卷|单独招生数学,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题,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
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卷
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大纲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样题,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单独招生考试大纲,单独招生考试样题,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单招文化素质评价,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样题,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2022年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数学》大纲及样题|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河南经贸单招考试大纲,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样题,河南经贸单招数学考试大纲,河南经贸单招数学考试样题,2022年,河南,经贸,招考,数学,大纲,及样题
2022年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数学》大纲及样题

历史上的今天:04月29日

物流系专业介绍

物流系专业介绍徽商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 我院物流类专业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连续八年获得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曾数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近年连续获得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连续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奖选手已有10多名免试直升本科高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部

会计系专业介绍

会计系专业介绍 我院会计类专业在安徽省有较大影响,学生连续七年获得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先后7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ERP管理大赛一等奖等技能竞赛荣誉。已有20多名获奖学生免试升入安徽建筑大学、铜陵学院等本科高校。会计系宣传视频Part.1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未来CFO的摇篮安徽省骨干专业、安徽省综

云南大学成人高考(函授专升本)招生简章

云南大学成人高考(函授专升本)招生简章云南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简章 (学校代码:10673)""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

校考大纲及样题|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2023年校考时间安排及纲要(普高+中职)

校考大纲及样题|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2023年校考时间安排及纲要(普高+中职)职业适应性测试安排考试科目考试对象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准考证打印时间职业适应性测试高中毕业生线下笔试5月1日上午09:00-10:304月21日10:00起登录考生服务平台(平台网址另行发布)职业技能测试一至五安排考试科目考试对象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准考证打印时间职业技能测试一第一志愿报考电子商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中职毕

高职单招是什么意思,和普通高考有什么区别?

高职单招是什么意思,和普通高考有什么区别?一、高职单招是什么意思?单招是各高校在春季进行的一次单独考试招生,和6月7-8号普通高考录取的性质是一样的,可以理解为其实高考招生是分为春季和夏季两次的,只是我们关注夏季更多一点,不过单招主要是高职院校招收专科层次考生,未来高职院校招生专科层次也将以单招为主。(可能不同省份叫法不同,有些省份叫分类考试、提前招生等名称)高职单招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

徽商职业学院2023年分类考试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大纲(面向普高、社会考生)

徽商职业学院2023年分类考试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大纲(面向普高、社会考生)2023年分类考试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大纲(面向普高、社会考生)徽商职业学院职业适应性测试大纲一测试的性质与目的 徽商职业学院职业适应性测试是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我院分类招生考试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核环节。该大纲侧重考察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健康素质、职

热门专题

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报名,安徽开放大学报考,安徽开放大学,什么是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学费,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专业
安徽开放大学
弥勒综合高中|弥勒综合高中
弥勒综合高中
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报名,开放大学报考,开放大学,什么是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学历,开放大学学费,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开放大学学历,开放大学专业
开放大学
昆明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
昆明综合高中
云南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
云南综合高中
中源管业|中源管业,中源管业公司,中源管业有限公司,中源管业电话,中源管业地址,中源管业电力管,中源管业mpp电力管,中源管业cpvc电力管,中源管业pe穿线管
中源管业
自考本科|自考本科有用吗,自考文凭,自考本科文凭,自考文凭有用吗,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自考文凭承认吗
自考本科
昆明网站建设|昆明网站建设,昆明网站开发,昆明网站建设公司,昆明网站建设价格,昆明网站设计,昆明网站制作,网页设计,高端网站建设,高端网站设计
昆明网站建设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